全国咨询热线

028-6704-1687

专家团队

张鸣沙.jpg

张鸣沙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题组以清醒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为研究对象,以视觉、眼动和手动为行为范式,利用心理物理、电生理、脑成像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对认知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主要关注视空间感知、注意、工作记忆和预测等基础认知功能。长期以来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探索灵长类动物在频繁眼动时如何维持视空间的稳定性。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猕猴后顶叶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在眼动发生前已经朝向眼动后的感受野位置扩展(Wang et al. 2017)。基于这一实验发现,我们创建了一个神经网络模型,很好地模拟了实验结果,并在环路层面解释了神经元感受野重构的神经机制。目前我们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从同样的动物分别记录后顶叶和前额叶单个神经元感受野重构的时空特性,以了解上述两个联合皮层在视空间感知过程中的作用。
在开展基础科研的同时,我们还进行大脑退行性疾病(老年痴呆,AD、帕金森,PD)的神经机制研究。通过和临床医师合作进行PD病人的行为以及电生理研究;通过单侧颈内动脉注射MPTP,制造单侧帕金森猕猴模型,进而探索帕金森疾病对眼动控制的影响、对猕猴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以及背后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效果的判断。

舒友生.jpg

舒友生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 副院长

199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教育专业;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师从痛觉研究领域巨擘赵志奇教授。1999-2006年,美国耶鲁大学麻醉学系和神经生物学系(先后在Robert H. LaMotte 和David A. McCormick教授实验室)博士后、Research Scientist。2006-2013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建立神经网络功能课题组,研究员。2013-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2020年入职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基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项目的资助。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等。致力于从神经元兴奋性和神经环路电活动的角度探讨脑功能机制和脑疾病发病机理,探索针对不同脑疾病的神经调控治疗策略。原创性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PNAS、PLoS Biology、Cell Reports等学术期刊上。

吴思.jpg

吴思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教授、博导

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1987-199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得普通物理学士、广义相对论硕士、统计物理博士。1995-1997年在香港科技大学、1997-1998年在比利时林堡大学、1998-2000年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01-2003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计算系担任讲师,2003-2008年在英国萨斯克斯大学信息工程系担任高级讲师。2008-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神经信息处理课题组组长,入选“百人计划”。2011-2017年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研究领域是计算神经科学和类脑计算。
吴思教授目前担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智源学者、计算神经科学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的共同主编,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计算神经科学与神经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等。